网络时代下,互联网普及率不断提高,社交媒体使用更加广泛,信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一条短视频,一经发布或分享,远在千里之外的用户几乎瞬间就能刷到并参与互动。互联网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在网络上却并未消弭,甚至影响面更广、后果更为严重。网络谣言就是其中的典型。
何为谣言?国内现代汉语词典将其定义为“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国外《韦伯斯特英文大字典》定义谣言是“缺乏依据,或未经证实的,很难辨别真伪的流言、传言或意见”;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网络谣言的界定和成因》一文中,将谣言的定义分为虚假说、故意说、未经证实说、不确定信息说等类型,并分别作出详细解释。由于传播媒介的不同,谣言在网络空间便形成新的表现形式,即网络谣言。
网络谣言诞生自网络,传播速度快是它天生自带的特性。与此同时,作为被打击和整治对象,大家普遍厌恶这个在网络空间“调皮捣蛋的家伙”。官方和公众视网络谣言为“反面人物”和“问题制造者”,皆欲除之而后快。
网络谣言何以犯了众怒?源自它身上的“坏毛病”。
好撒谎。你会喜欢一个满嘴谎话、毫无道德底线的人吗?答案是否定的。“吃素就不会得脂肪肝”“近视可以通过手术治愈”“孩子生病后打针比吃药好得快”这些所谓的生活常识,实则是谎言。如果付诸实践,或转发给亲朋好友,不经意间可能会“误伤”自己或他人。此外,它还会制造散播一些凭空捏造、子虚乌有的信息,如将此前发生的爆炸、灾害等突发事件移花接木,改改时间、换换地点,刻意模糊化处理,误导公众,引发恐慌。
常挑事。网络谣言唯恐天下不乱,常常借热点事件妖言惑众、挑拨是非。疫情期间,仅仅一句“XBB.1.5会攻击心脑血管、引发腹泻”,便导致诺氟沙星和蒙脱石散一夜脱销。今年7月下旬,正值高考录取查询时间段,它便借机贩卖焦虑,传出“山东19万文科考生滑档”消息,引发公众对教育公平的担忧。所作所为不单攻击网民心理防线,甚至扰乱现实社会稳定。
爱显摆。添油加醋、夸大其词是它的常用伎俩,为了引起公众关注、博取流量,专门制造一些“离谱”“吸睛”话题。此前,警方辟谣的“山东一男子称家中有四个正处”“云南工商学院有女生遭3名黑人性侵”“贵州14岁女孩被强迫结婚”等案例信息就是出自它手。辟谣前之所以能够引起广泛关注,在于戳中了网民的“软肋”,激发好奇、愤怒等情绪,迅速引起观看、点赞、跟评和转发热情。
网络谣言违背主流价值观,严重扰乱网络空间秩序,绝不能成为谣言作乱的“帮手”和肆意传播的“推手”。
要相信权威声音。谣言有一千种声音,但真相只有一个。个别媒体平台因监管不严导致谣言大量传播,一定程度上给网络谣言提供了滋生蔓延的土壤和空间。在真相不明之前,不如“让子弹飞一会”。对“吸睛”“离谱”等信息不要先入为主、急于转发,也不要乱带节奏。要保持理性认知,可通过官方等正规渠道求证,或后续看网上有何回应。
要遵守相关规定。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网上散布不实言论需负法律责任。如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编造并故意传播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属于违法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规定,任何个人和组织使用网络应当遵守宪法法律,遵守公共秩序,不得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扰乱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网络中人人都有话语权,但也要有底线意识,遵守网络管理相关规定,莫逞一时手快而后悔。
要自觉抵制谣言。网络空间是亿万网民的精神家园,网络安全人人有责,要增强抵制网络谣言的社会责任感,及时向有关部门提供网络谣言线索,用好媒体平台和官方投诉举报渠道,积极参与转发官方辟谣的权威信息,向身边人传递事实真相,阻断谣言传播链条,共同维护清朗的网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