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除谣言“毒瘤”,清朗网络空间

创作单位:芝罘区委网信办

推荐单位:烟台市委网信办

 

“流言蜚语是传播最快、最广、而且最容易上口和接受的东西。”网络时代,谣言的传播愈加迅猛:它们如疾风般席卷,如潮水般蔓延,亦如种子般生根发芽。毫无来由的一番话、一幅图、一段视频,配以耸动的标题、敏感的话题、夸张的描述,便能在短时间内攫取巨大流量,赚足看客眼球。近期青岛“路虎女逆行打人”事件中,就曾传出女司机系社区干部的谣言,引导舆论进一步发酵。

谣言裹藏在纷繁芜杂的信息中,于无形中侵害个人权益、撕裂信任纽带、激发矛盾冲突、扰乱社会秩序,已成为互联网空间的顽瘴痼疾。8月,部分媒体虚构芝罘区个税政策改革,在民生问题上扭曲事实,煽动公众情绪,恶意抹黑政府形象。这种行径不仅误导公众,也对政府公信力造成了极大的伤害。扫除网络谣言这颗“毒瘤”,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扫除网络谣言需要常态化的信息监测与溯源治理。各地公安、网信等部门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进行24小时实时监测,快速识别和标记各平台潜在谣言信息,及早进行报送与处置。同时,网络平台应切实履行网络安全管理的主体责任,强化对用户发布信息的管理,建立完善的审核机制,及时删除和屏蔽恶意造谣的内容,共同营造一个清朗的网络环境。对于编造和传播网络谣言的“网络水军”,则需开展溯源治理,紧盯源头进行精准打击,铲除滋生谣言的土壤。

扫除网络谣言需要完善辟谣流程、机制与队伍建设。针对不同敏感程度的谣言信息建立对应的预警方式与处置措施。加强各部门协同联动,完善信息通报、线索移交、联合处置等工作机制,发生重大网络谣言事件时,联合发布权威信息,及时澄清事实,回应群众关切。同时,选拔一批政治素养高、舆情敏锐性强、有责任心的干部职工组建一支网评队伍,在举报限流、引导舆论、形象修复等方面发挥作用。

扫除网络谣言需要及时展示辟谣信息。政府单位的网站、公众号、应用软件可以开设辟谣专栏,及时转发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和相关部门权威信息,并进行重大谣言的关键词概括与编号归档,方便公众查阅谣言内容与辟谣情况。同时,相关部门可定期整理典型案例,并研究完善算法推荐规则,对接触过谣言和虚假信息的用户,精准推送相关辟谣信息,提高用户识谣、辨谣、防谣的能力。

扫除网络谣言需要培养广大网民辟谣意识。在自媒体时代,每个网民都是信息传播的节点,相关部门可开展辟谣宣传活动,引导网民坚守法律底线,规范个人行为,尊重他人隐私,决不逾越法律红线。“谣言止于智者。”面对网络谣言,广大网民要理性思考、听取多方信息,不随意转发、扩散来源不明、未经证实的信息,不当谣言的“扩音器”,自觉抵制网络谣言,重点网站平台可以设立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举报入口,细化分类标准,发动广大网民积极举报,广泛提供证据线索。

通过以上措施,我们不仅在技术层面筑起了坚固的堡垒,更在理念层面培育出一种共治共享的文化,形成一个全链条、全环节的辟谣体系,共同捍卫这个充满希望与温情的网络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