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整治网络谣言 共建清朗网络空间

作者:徐文静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互联网也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享受互联网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一些“网络水军”因利益制造引人注目的谣言却让网络环境变得乱象频出。

据统计,自2023年4月10日起,全国公安机关开展为期100天的网络谣言打击整治专项行动,共侦办案件2300余起,整治互联网平台企业近8000家(次),依法关停违法违规账号2.1万余个,清理网络谣言信息70.5万余条。一些谣言伪装成生活资讯,打着“温馨提示”的幌子通过网络传播;有的谣言穿着所谓“冷知识”“小技巧”的“马甲”,以科普的名义传播伪科学;更有甚者,造谣者为了博取流量,肆意传播关于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安全事件的谣言,歪曲事实、混淆视听,造成群众恐慌。

造谣成本低,造成危害大,影响范围广。当前一些自媒体在“流量经济”的驱动下,不惜以身试法,利用公众的焦虑和同情弱者、围观猎奇等心理,对信息进行搬运加工、二次创作,东拼西凑、张冠李戴甚至直接造谣,企图挑动网民情绪、撕裂社会共识、污染网络生态。时有传播的网络谣言令不少人深受其害,乱象频出的网络谣言,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影响社会稳定,成为互联网空间的顽瘴痼疾,必须依法严厉打击,惩治“按键伤人”。

坚持对待谣言“零容忍”。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不负责任的违法行为要付出代价。要加大对网络谣言乱象的打击力度,持续开展网络生态治理行动,依法严厉打击网络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的违法行为,严厉打击恶意编造、传播网络谣言的组织者、策划者和主要实施者,对于借热点事件造谣引流、非法牟利的“网络水军”团伙,重点打击、依法严惩,让法纪利剑树立权威,让那些唯利是图、没有底线的自媒体付出违法应有的代价,斩断网络谣言的生产链条,坚决清除网络谣言这个“毒瘤”,净化网络环境。

全力打出治理“组合拳”。要推动网络舆论生态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加强公安、网信等部门协作,强化网上有害信息监管,常态化开展日常监测和线索收集,及时识别处置,把新发谣言消灭在萌芽状态,对编造、散布网络谣言的网络水军,开展溯源治理,聚焦源头打击,铲除网络谣言滋生的土壤。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通过以案释法等生动形式,不断提升网民法治意识和网络信息甄别能力,引导网民守住法律底线、约束个人行为,尊重他人隐私,不越法律红线。网络平台企业要严格落实网络安全管理主体责任,加强对用户发布信息的管理,建立完善的审核机制,及时删除和屏蔽恶意造谣的内容,对制作发布谣言、蹭炒社会热点事件、矩阵式发布传播违法和不良信息,造成恶劣影响的“自媒体”,一律予以关闭,阻断网络谣言的传播链条。

重点当好治理“把关人”。谣言大部分是在社交媒体或短视频平台传播,有效的平台内部治理机制是遏制网络谣言的关键。加强自媒体管理的13条新规中,从加强信息真实性管理,加注虚构内容或争议信息标签,完善谣言标签功能等多方面明确了网络平台的责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服务平台应积极进行谣言反制技术的研发与运用,提高“以技术管技术”水平,通过AI算法及时为受众呈现辟谣的视频,完成谣言传播到辟谣的闭环。谣言最害怕的是真相的公开。准确、权威的信息不及时传播,虚假、歪曲的信息就会蛊惑人心。在政府部门的治理方面,要加强部门协同与信息共享,以最快的速度还原事实、公布真相,提升网络谣言打击的效率,让谣言无所遁形。

精准识别谣言“辨形记”。从最新公布的典型案例来看,网络谣言的一个特征是,利用民生话题贩卖焦虑。网络推手利用公众科学素养欠缺、个体认知偏差,以“专业化”手段制造谣言,利用信息差散播恶意,形成误导信息的“虹吸现象”,这对公民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一要做到“心明眼亮”。坚持理智分析和客观判断,擦亮眼睛、提高警惕,不要被语出惊人的网络谣言所蒙蔽。二要做到“心中有戒”。网民上网的同时也在“织网”,要提高对网络信息的鉴别、识别能力,重要信息要以官方发布的权威信息为准,未经证实的消息不转发、不扩散,避免成为网络谣言传播的“二传手”。三要做到“心系护网”。严守国家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发现网络谣言违法犯罪线索时,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举报,对谣言坚决说“不”。

谣言止于智者。面对网络谣言,广大网民要理性思考、听取多方信息,不随意转发扩散来源不明、未经证实的信息,不做愚昧的“信谣者”,不当谣言的“扩音器”,自觉抵制网络谣言,积极主动举报网上违法有害信息和不文明网络行为,维护国家利益和个人合法权益,共同构建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