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时代的浪潮中,互联网以其无远弗届的信息传播能力,极大地丰富了未成年人的知识视野,同时也悄然打开了一扇通往复杂网络世界的大门。网络谣言,作为网络空间中一种常见的负面信息形态,其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深,对未成年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未成年人被网络谣言侵害的现状、未成年人网络造谣的成因与危害,并指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识谣、辨谣、防谣策略,以期打赢这场未成年人与网络谣言的博弈战。
一、未成年人被网络谣言侵害的案例分析
网络谣言涉及范围极其广泛,从食品安全、学校安全再到政策事件。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未成年人已成为网络空间的重要参与者,但其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辨别能力相对较弱,因而极易成为网络谣言的受害者。未成年人被网络谣言侵害的案例列举如下:
(一)食品安全谣言引发的恐慌
案例:2024年6月中旬,滕州一网民在短视频平台发布“吃牛、羊肉进去一两百人了,不知道什么病,都隔离起来了”的信息,引发了公众的惶恐。
危害分析:
误导健康观念。未成年人正处于形成健康饮食习惯的关键时期,这则谣言可能误导他们对这两种肉类产生不必要的恐惧和排斥心理。
削弱信任感。这则谣言可能会让未成年人认为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医疗机构等机构无法保障公众的食品安全,从而产生不信任感。
(二)学校安全谣言引发的混乱
案例:2024年4月9日,邱某为博人眼球,发布“平昌**学校昨天晚上5个学生打死1个学生”的虚假信息,引发网络热议。
危害分析:
传播错误消息,影响未成年人的认知。未成年人辨别能力弱,容易轻信不实信息,可能会导致他们在后续的学习生活中错误解读同学间的互动,产生不必要的猜疑、误解和隔阂。
引发恐慌情绪,影响心理健康。网络谣言中的暴力、死亡等负面内容极易引发未成年人的不安和恐慌情绪。
扭曲价值观,误导行为选择。谣言信息可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未成年人的价值观构建和行为选择倾向,在日常生活中采取更加激进或逃避的处事态度。
(三)教育政策谣言引发的不安
案例:2024年1月4日,南京孙某、苏州李某等人为达博取关注、提高楼盘销量等目的,编造传播“义务教育改革缩短学制”“高中纳入义务教育,南京在玄武区试点”等谣言信息,扰乱公共秩序,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危害分析:
影响学习规划。谣言信息直接涉及教育政策的重大变动,影响未成年人的学习状态和心理健康,对他们的学习规划产生直接影响。
扰乱教育秩序。谣言的传播可能导致教育系统的混乱,学生可能对教育政策产生误解,从而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和管理。
教育恐慌。谣言的传播往往伴随着夸大其词和虚构情节,未成年人在这种环境中可能会对他们的心理安全感和社会信任感产生负面影响。
二、未成年人网络造谣的案例、成因与危害
(一)未成年人网络造谣案例
在数字化时代,网络既是未成年人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也可能成为谣言滋生与传播的温床。未成年人网络造谣的现象同样不容忽视。未成年人网络造谣的案例列举如下:
案例一:2024年2月7日,陕西宝鸡岐山县黄某(女,未成年)因与朱某(女,未成年)发生矛盾心生怨恨,便和崔某(男,未成年)合谋对朱某实施打击报复:崔某制作了朱某的灰白照片,配上哀乐及朱某“死亡”的文字,发布到多个网络平台,给朱某造成严重困扰和精神伤害。
案例二:2023年6月,抚州王某龙为满足虚荣心在网络平台发布一篇通过AI生成的“抚州市发生四起重大刑事案件揭露”文章,引发当地居民恐慌,扰乱社会公共秩序。
(二)未成年人网络造谣的成因及危害
相较于成年人,未成年人在参与网络造谣时可能具有更加复杂的起因动机和更加严重的深远后果。
1.成因分析
好奇心与模仿心理:未成年人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且倾向于模仿成年人的行为模式,用编造谣言来满足自己的探索欲和创造欲。
宣泄报复寻认同:在网络空间中,一些未成年人选择通过编造谣言以发泄不满情绪、报复他人或寻求同龄人的认同。
教育引导不足:家庭、学校在网络安全方面的教育引导、实践演练不足,使得未成年人缺乏网络安全意识。
法律意识淡薄:对网络谣言的法律后果认识不足,认为网络是匿名空间,可以肆意妄为。
2.危害后果
影响个人成长:长期沉迷于编造和传播谣言的未成年人可能形成扭曲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扰乱社会秩序:虚假信息的传播可能引发公众恐慌,破坏社会稳定。
损害他人名誉:网络谣言往往伴随着对个人的恶意中伤,侵犯他人合法权益。
误导公众认知:错误信息的传播会干扰公众对真实情况的判断,影响社会信任体系。
承担法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法律文件明确规定了网络谣言的法律责任和处罚措施。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或接受相应的行政处罚。
三、识谣、辨谣、防谣全攻略
面对网络谣言的侵袭,构建起未成年人识谣、辨谣、防谣的能力体系至关重要。这既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也需要未成年人自身的积极学习与实践演练。
(一)家庭:塑造第一道防线
增强亲子沟通:多与孩子交流沟通,了解其在网络上的所见所闻,及时纠正错误认知。
教育引导:通过列举事例、看视频新闻等方式,及时普及网络谣言的危害及识别方法。
(二)学校:构建知识体系
开设网络安全课程:将网络安全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让学生知悉网络安全的重要性、网络威胁的严重性,并系统讲授识谣、辨谣、防谣技巧。
组织实践活动:通过案例分析、情景展示、模拟演练等形式,多形式、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识谣、辨谣、防谣能力。
(三)社会: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持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有效遏制网络谣言的传播和未成年人网络造谣行为的发生,提高违法成本以加大对网络谣言的打击力度。
强化平台责任:监督网络平台加强内容审核,并建立快速响应机制达到及时辟谣止损的效果。同时,通过媒体宣传、公益广告等途径,提升全社会对网络谣言的识别能力和防范意识。
(四)个人:未成年人自我提升
强化批判性思维:面对网络上传播的谣言信息,时刻保持冷静思考,不盲目轻信未经证实的消息。
多渠道验证信息:利用搜索引擎、官方网站、专业机构等多渠道来验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保护好自己的个人隐私安全,遇到网络谣言或欺凌时及时向专业人士求助或通过法律途径寻求帮助。
提升法律意识:了解网络谣言的法律后果,自觉抵制并举报网络谣言。
在互联网象征着时代进步加速器的今天,网络谣言的泛滥使得网络安全问题愈发凸显,在全面审视未成年人被网络谣言侵害的严峻现状、深入剖析未成年人网络造谣行为的复杂成因及其所带来的广泛危害后,希望通过实施识谣、辨谣、防谣全攻略来守护未成年人的网络净土,早日打赢这场未成年人与网络谣言的博弈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