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期间,塞纳河水大肠杆菌超标,引发奥运选手呕吐的新闻登上热搜。众人热议时,雪糕中大肠杆菌的瓜却吃到了国内,网络上“一半雪糕检出便便污染”的说法传得沸沸扬扬。
炎炎夏日,谁能拒绝一只透心凉、甜又香的雪糕呢?懂行的网友出来科普:作为生活中常伴微生物之一,大肠杆菌大多时候都是“有益菌”,不仅可以减少蛋白质分解产物对人体的危害,合成维生素B和K供给人体使用,还能通过竞争方式抵御其他致病菌的进攻。即便进入消化道,也会被胃酸杀死;极端情况下,进入肠道以外的地方可能引起炎症。因此将其等同于“粪便”吸引眼球的做法实不可取,谈大肠杆菌“色变”也实属没啥必要。
谣言易破,而社会的信任危机却难以修复。“烽火戏诸侯”“狼来了”的故事大家都听过,蕴含的道理也浅显易懂。但是为何每当一些公共事件发生时,网络上虚假信息总是沉渣泛起?到底是谁在推波助澜?
在注意力已经成为稀缺资源的今天,谣言往往比真相更有流通性。古罗马诗人维吉尔说过,“所有的邪恶中,谣言散播最快。”一些博主利用了公众猎奇、从众等心理特点,有意以讹传讹、煽动情绪,数字时代的视频剪辑、图像处理和AI造假技术,让移花接木门槛降低,“有图未必有真相”,视频造假也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有“产品”没市场也不行。人们怎么相信并乐此不疲当了“二传手”呢?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一书中写道:“在特定的某个时候,我们会忘记这些重复断言的来源,并选择相信这种断言。”谣言强大的“传染机制”在加上算法的精准推送,将受众困在“信息茧房”里难辨真伪。
常言道,“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有时候,一些有些谣言即便被揭破,但其对事件当事人、网络环境以及社会信任产生的一系列“后遗症”却难以消弭。复盘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反转事件,不难发现,热点事件只要公之于网,就有可能被放大、被误解、被“网暴”、被“审判”。
比如,在“粉色头发女孩”本想记录祖孙之间的温情与感动,但她的照片却被无良营销号盗用,被一些网民安上许多“莫须有”的标签,最终不堪网暴自杀。近段时间以来,“网传40年最强洪峰过重庆,洪崖洞被淹”“西安交大毕业生被称为‘学术妲己’”“韦神捐千万抗洪”等一系列假新闻被辟谣,激起了不少人屡次被谣言愚弄的愤怒,频繁的“反转”一步步蚕食了公众的耐心和信心。
后真相时代,一旦谣言和情绪成为“流量密码”,夹带私货、不负责任的言论占据主流,就会对公共话语和新闻价值带来挑战。当网络空间里的恶意不断膨胀,善意也就会被挤压而萎缩。那么,该怎样守望公共空间的诚信与真相?
打击整治网络谣言需要“打七寸”,斩断生产源头。对于网络谣言问题突出的互联网企业和违法违规网络账号,要发现一个依法严厉打击一个。对于恶意编造、传播网络谣言的组织者、策划者和主要实施者,对于借热点事件造谣引流、非法牟利的“网络水军”团伙,要依法严惩形成震慑。
打击整治网络谣言需要“飞毛腿”,发布权威信息。打击网络谣言必须雷厉风行,更需要以高质量的信息公开来压缩谣言生长空间,缩短真相“穿鞋的时间”。例如,山东创新打造了“拉呱小剧场”,拍摄辟谣“配音短视频”,同时联合有关部门打造辟谣平台,构建辟谣矩阵,及时辟谣,公开真相,消除大众恐慌心理。
打击整治网络谣言需要“擦亮眼”,保持“人间清醒”。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谣言也并不是茶余饭后的谈资。网民朋友需要对自己的网络言论负责,对于发布的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内容“三省吾身”,不能把小道消息当做“真理”到处扩散、传播,更不能稀里糊涂成为谣言的放大器、“二传手”。
闲话终日有,不听自然无。谣言日剧增,不信其自破。身处后真相时代,作为信息消费者,我们都免不了会上当受骗。唯有洞悉真相操纵背后的思维模式,我们才能更有智慧地处理信息,免受煽动式宣传和病毒营销的蛊惑,甚至改善真相的讲述方式,达成目标。
正视问题、对症施治,扫除谣言、携手并肩,一个更加清朗、更可信赖的网络空间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