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我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30周年,30年来,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信息化浪潮蓬勃兴起,不仅带来了社会变革的浪潮,也不可避免的产生系列网络乱象,尤其受“商业利益”“流量经济”等多重刺激,网络谣言的内容广度、传播速度、更新频率、影响范围及社会危害性都在显著增强。
舌虽无骨,亦能伤人,文不能言,字字诛心。从粉发女孩被造黄谣离世,到胡某宇事件陷入阴谋论怪圈,再到“胖猫”事件屡遭舆论操控……“键盘侠”们躲在网络背后,肆无忌惮的传播谣言、发泄恶意,既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又对社会和公共利益构成严重威胁,已然成为公众深恶痛绝的网络“毒瘤”。
我们必须看到,谣言乱象的背后,是造谣者“匿名状态”下的无知无畏,更是其罔顾法律和道德准则的肆意侵害。一旦放任造谣者打着伸张正义的旗号造谣诽谤、披着独家新闻的外衣散布谣言,让网络乱象大行其道,每个人都有可能陷入舆论漩涡,成为下一个受害者。
明者防患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网,《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对保护公民隐私、信息安全、个人名誉等做出明确规定,搭建起保护个人和组织免受网络谣言侵害的法律框架。在此基础上,中央网信办持续开展“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公安部也将2024年作为打击整治网络谣言专项行动年,种种硬核举措,对蓄意编造、传播散布谣言,扰乱公共秩序等违法犯罪行为形成有效震慑,开启了网络生态治理的崭新篇章。
网清气正,岱青海蓝。在山东,网民数量已达7700多万,约占全省总人口的76%,网络生态治理责重如山,对此,山东省一步一个脚印地开辟路径、形成模式,切实提升网络综合治理效能和网信为民效果,根本扭转了过去网上乱象丛生、阵地沦陷、被动挨打的状况,走出了一条符合山东省情、具有山东特色的治网之路。
官方辟谣,揭开谣言迷雾。山东针对网络谣言及时发声,回应关切,纾解疑惑,从“职称评审包过”,到“19万文科考生滑档”,再到“因吃牛肉、羊肉致一两百人被隔离”,各地用权威声音拨乱反正、一锤定音,网络谣言实现不攻自破。与此同时,积极总结经验做法,通过山东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定期公布辟谣榜,在网络文明周活动创新发布网络辟谣、举报处置典型案例,有效遏制谣言传播,用真相驱散乌烟瘴气。
雷霆出击,净化网络空间。谣言止于智者更止于治,建立一体化“打防管控”模式,是粉碎谣言、守护真相的关键之举。山东围绕人民群众新期待新要求,扎实开展“清朗”“净网”“护苗”等系列专项整治行动,建成横向协同、纵向联动的网络生态治理机制,实现互联网由“管”到“治”的根本转变。今年以来,“德州东站发生爆炸”“青岛崂山区东乌衣巷水域死鱼泛滥成灾”“潍坊昌乐某中学发生学生集体食物中毒事件”等网络谣言相继涌现,引发公众恐慌,各地公安机关迅速介入、雷霆出击、犁庭扫穴,依法依规对造谣者予以行政处罚,最大限度降低了谣言危害,网络治理效能得到显著提升。
全民守护,共建清朗家园。公众的参与程度,直接关系到辟谣工作的时、度、效。近年来,山东持续开展网络举报辟谣宣传优秀作品征集活动,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效提升全民辟谣意识和防范能力;“青岛网络辟谣小程序”实现一键辟谣、轻松鉴别,开辟全民打击网络谣言的全新渠道;济南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发布权威辟谣内容6000余条,原创辟谣稿件1000余条,成为网民举报谣言线索、查证谣言信息的主要途径.....在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治理格局下,“谣”不可及深入人心,全省网络生态持续向好。
如今,一场场打击谣言、捍卫真相的网络生态保卫战在全国各地深入展开,而网络谣言治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只有凝聚众智、集聚众力,才能更好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让互联网更好造福人民。面向未来,网络平台要严格落实网络安全管理主体责任,进一步完善信息发布审核、用户实名管理等制度,切断谣言非法传播渠道。职能部门要坚持严惩立场,依法能动履职,完善监测、发现、辟谣、处置全流程工作规范,严厉打击造谣抹黑、权益侵害等网络乱象。作为新时代网民,我们更应自觉提升道德水平,养成法律意识,对网络谣言坚决抵制、主动举报,共绘网上网下“同心圆”。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以网络强国重要思想为指引,在持续巩固前期工作成效的基础上,坚持多主体协同治理、多手段综合发力,狠出重拳、擦亮利剑,必将彻底铲除网络谣言滋生的土壤,让网络乱象无处遁形,网络空间风清气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