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谣言如同病毒一样迅速传播,不仅扰乱了公众的视线,更对社会秩序和个人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高校是知识传播和思想交流的重要场所,谣言往往针对个人或特定群体,可能会对学生的名誉、心理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网络谣言的传播会扰乱校园秩序,不仅会对高校的声誉造成损害,校园内的网络环境还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开展高校网络辟谣工作,不仅是维护校园网络环境的需要,更是守护社会正义的责任。
一、高校网络谣言的危害
1.引发心理压力和焦虑。谣言的传播可能会引发被造谣者的心理压力和焦虑。例如,西安交大“学术妲己”事件将优秀毕业生代表李艺飞卷入一场突如其来的网络风波,众人猜疑李艺飞的学术能力和入学资格,对她的人品操守和学术身份进行全方位的攻击和诋毁,给其本人心理上带来了困扰。
2.误导公众和学生。网络谣言往往夸大事实或捏造事实,误导公众和学生,影响他们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例如,北京大学教师韦东奕被谣言称“哈佛大学破格邀请韦东奕入学”,这种谣言不仅误导了公众,还对韦东奕本人造成不必要的困扰。
3.破坏校园和社会秩序。谣言可能引发恐慌、混乱,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甚至导致社会不稳定。例如,网传“兰州新区职教园区某学校有学生失踪,并发生人身伤害事故”,导致校园秩序混乱,经当地公安机关查证,该信息为谣言。此外,疫情期间关于“高考试卷泄露”的谣言引发了广泛的焦虑和恐慌。
二、高校网络谣言的特点
1.传播速度快。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自媒体”的融媒传播环境下,突发事件往往触发点多、燃爆点低、传播速度快。
2.文化圈层化。网络舆情传播生态主要由传播空间载体所构成的硬环境以及以文化认同为纽带所构成的软环境构成。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硬环境包括微信、微博、APP、论坛、门户网站等私人或开放通讯交流平台,为舆情的快速传播提供了可能。
3.非理性表达。相对于内容的求知求真,传播主体对于表达个性化的追求和群体认同感的诉求愈发强烈,信息茧房和社交圈层化加剧了非理性表达。
4.现实复杂性和传播燃爆性。高校突发事件引发的网络舆情往往会在较短时间内转向对事件背后的体制、道德及法律的关注,因此舆情引导和管理工作决不能孤立地看待,必须把线上线下统筹起来。
5.表达方式的多样性。高校学生的表达方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以及脱离传统的语言风格,擅长通过“造词运动”传达信息、表达价值态度,话语体系圈层化增加常规检索和舆论引导的难度。
6.谣言的叙事结构。谣言的叙事结构往往会用“标题党”式题目,紧扣受众心理,常常制作的耸人听闻,制造了悬念,用以来达到鼓动性呼吁或者吸引眼球的目的。
三、高校网络谣言处理案例
1.中国海洋大学化粪池爆炸谣言
2020年10月12日晚,多名网友在微博等社交媒体发布图文,爆料“中国海洋大学化粪池疑爆炸”。这条有味道又有笑点的负面新闻,一脚把中国海洋大学踢到了榜单。
中国海洋大学第一时间发声,官方回应“跋山涉shi也挡不住我们求知的步伐!”调侃式回应的同时,不忘公布“学校已经介入”的最新动态。富有“网感”的回复使得官博成为话题的主持人,仅此条微博就收获了20多万的互动量。随着学校的处理与调查,每隔一小时,中国海洋大学都会发布最新跟进,每句话都搭配了可爱的表情包。逐渐事实得以澄清,解释为“不是校内化粪池爆炸,而是校外下水道冒溢”。在此事件中,中国海洋大学以幽默的方式抢占了话语权,让真相跑赢了谣言。
2.西南大学药学院爆炸谣言
一位新浪微博用户在10月15日晚发布了一条充满疑问的信息:“西南大学药学院爆炸了?”,并附上一张含糊不清的图片。这个简短的质疑带着一种无法确定的不安,消息在传播过程中逐渐变得扭曲,导致了广泛的关注和担忧,众多网友对此不明的事件感到焦虑不安。
西南大学获悉此情况后,学校立即通知了各相关部门,要求对学院内的每个楼层进行详细排查和检查,通过全面的检查,他们并没有发现任何与爆炸相关的情况,及时发布准确的信息,有效地消除了公众的疑虑,避免了不必要的恐慌情绪蔓延。西南大学药学院也积极响应,表示将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师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彻底消除了谣言。
四、高校网络谣言的应对措施
1.加强法律法规教育。通过课程和宣讲等形式,加强对学生的法律法规教育,让他们了解网络谣言的法律后果,增强法律意识。网络谣言的传播具有不可低估的社会影响力,需要通过法律手段进行整治,明确造谣传谣的法律责任,让学生知晓造谣传谣的严重后果。
2.提升媒介素养。教育学生识别谣言,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和举办宣讲,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教会他们如何辨别网络谣言,提高他们的信息识别和处理能力。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教育学生在面对信息时,保持理性和批判性思维,不轻信未经证实的消息,避免成为谣言的传播者。
3.利用技术手段。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及时发现和阻断谣言传播。通过技术手段提升谣言溯源、甄别、预判能力,有效遏制谣言的传播扩散。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舆情实时监控平台,提高技术敏感,建立舆情态势感知平台,提前预警、精准预判舆情性质和能级。
4.及时回应与妥帖措辞。高校在面对网络谣言时,应迅速做出回应,避免谣言进一步扩散,回应时的措辞应妥帖,既要传达信息,又要避免引发更大的争议。
5.建立辟谣机制。高校应建立完善的辟谣机制,成立网络辟谣工作小组,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澄清事实,消除谣言。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推动及时发声辟谣,防止谣言扩散蔓延,误导学生。
6.加强文化引导。针对大学生独立文化圈层加强舆情的价值引导,以换位思考构建更加良性健康的网络舆情互动生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高校网络辟谣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共同守护真相,维护校园网络环境的清朗,为建设和谐校园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