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命之舟”扬帆起航——记第一届“济卫工匠”、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张震

2022-10-27 10:29:16

来源: 舜网-济南日报

责任编辑:卢卫美

让“生命之舟”扬帆起航——记第一届“济卫工匠”、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张震

  张震正在手术中。

  深耕脊柱外科领域26年,他用一把手术刀在脊柱上“精雕细刻”;开展全省首台骨科机器人脊柱外科手术,让山东省骨科数字化智能化手术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为做好疾病宣教工作,他创立了“‘椎’求健康”服务品牌,立志做一个有温度的医生……

  他就是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张震。他常说:“脊柱就像桅杆,有了它,生命之舟才能扬帆起航。”为了让患者的脊梁重新“挺直”,张震以精湛的医术,热忱的服务,为众多患者解除病痛,也撑起了无数家庭的脊梁。

  刀尖上起舞方寸之间挑战极限

  医疗技术的突破,需要敢为人先者勇挑重担。张震满怀“仁心仁术、惠泽众生”的坚定信念,始终在创新之路上努力前行。

  多年前,张震在门诊遇到一个坐轮椅来的中年女患者。该患者因双下肢无力症状持续加重导致无法站立。“经过检查发现,是背部胸椎管内脊髓旁边的肿瘤在作祟。”张震说。众所周知,在这个不到1厘米的狭小椎管内,分布着许多极其重要的神经和血管。此时,肿瘤正肆无忌惮地“抢地盘”。如不及时治疗,最终将导致瘫痪的发生。

  在狭小的空间完成复杂手术,难度可想而知。既确保患者安全,又保证治疗效果,成为摆在张震面前的难题。

  面对患者渴望的眼神,张震在认真评估手术流程和风险后,认为显微镜手术是最好的选择。就这样,在做足充分准备后,济南市第一台显微镜辅助椎管内肿瘤切除术顺利完成。术后几天,患者就能站立行走了。

  用最小创伤进行最安全有效的治疗,是张震从医以来坚守的理念和信条。基于这个理念以及对临床实践的不断总结和思考,他设计了导向复位植骨器辅助关节镜技术。通过两个不足0.5厘米的小切口和一两枚螺钉,就可以完成以往需要十几厘米的伤口和钢板螺钉才能完成的胫骨平台骨折复位固定。这项技术的成功推广应用,不仅获得了国家专利和济南市科学技术奖励,更坚定了他在微创技术蓝海不断探索的决心和勇气。

  看到镜下治疗的优势,作为脊柱外科的主任,张震积极向科室成员传授经验,使得显微镜手术逐渐成为济南三院脊柱外科的常规手术。“方寸之间,寄托着患者全家的幸福,无论如何仔细都不为过。”张震说。目前,他的团队已经是济南市做脊柱显微镜和显微内镜手术数量最多的团队。

  “机器人”当助手复杂手术也能轻松“驾驭”

  2017年4月12日,市民杨先生在工作时,不慎从2米多高的地方跌落,被紧急送往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经检查被诊断为“腰1、2椎体压缩骨折”。对于杨先生的病情,手术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最 佳治疗措施。

  脊柱手术对手术精度的要求更加严格,一旦突破安全界限,可能产生大出血休克死亡、内脏损伤、脊髓神经损伤截瘫等严重后果。而骨科手术机器人的出现,将复杂的手术过程变得更简单。

  说起骨科手术机器人,在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早已不是新鲜事物。早在2016年,医院率先引进“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并应用于临床。“当时,骨科手术机器人已经辅助完成20多例骨盆手术,但脊柱手术还是空白。”张震介绍,骨科机器人手术每次误差不到0.5毫米,恰好可以满足手术对精准度的苛刻要求。

  经过完善的术前准备,在该院院长刘士懂的指导下,张震率脊柱外科团队为杨先生实施了“骨科机器人辅助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整台手术仅用1个小时就完成了,出血量也从以往的数百毫升骤降到不足50毫升,创口不足2厘米。术后第1天,病人就能活动自如。

  人与机器的完美协作,打破了“伤筋动骨一百天”的魔咒。随着手术的成功,不仅填补了济南市骨科手术机器人脊柱手术的空白,也让济南三院在全骨科数字化智能化手术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在张震的带领下,脊柱外科手术团队有着良好的学习交流氛围,骨科机器人的应用更是成为常态。其中,年轻医师张阳承担并完成的济南市卫健委科技计划项目“机器人辅助下椎弓根螺钉置钉点选择与关节突关节面损伤的相关性研究”,经专家委员会评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从线下到线上严肃的医疗也能生动表达

  除了门诊、手术,工作之外的张震也没闲着。

  做访谈、拍视频、写文章……在张震的带领下,脊柱外科刮起的一股科普风潮,引人关注。

  在脊柱外科,80%以上为老年患者。其中,患有骨质疏松症的患者占绝大多数。张震在工作中发现,许多人对疾病的认知还是欠缺。“许多人误以为,随着年龄增大,患骨质疏松症是不可避免的。事实上,骨质疏松症并非人体自然老化的必然过程,它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张震说。

  预防是最好的治疗。打开张震的微信朋友圈,骨科的科普文章占据大多数。投身健康科普,脊柱外科是不遗余力:针对住院患者开设了“患者学校”,定期讲解各类骨科保健知识;利用节假日,深入社区、敬老院开展义诊活动;创建了“椎求健康”服务品牌,让宣教工作更系统、更专业……

  热衷创新的张震并不满足。近几年,他将科普阵地从“线下”搬到“线上”。在网上,他开设的“张震谈骨”已发表几十期,通过动画、视频等形式,让枯燥的医学知识变得生动起来。“让人们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才是医生最大的职责。”张震说。

  心怀追求者,任重而道远;心怀事业者,博志而专术。从医26年,张震用一双巧手、一颗暖心,让无数患者挺起了脊梁。在未来,张震将不忘医者初心,用精湛的医术为百姓的健康保驾护航。

  (本报记者 时伟 通讯员 王竹君 钱鹏 井洋)

编辑:卢卫美   值班主任: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