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健康,山东8分钟消融术“破结”
叶欣正在手术中。
叶欣手术中探讨病情。
叶欣团队在手术中保障患者。
CT报告上的“结节”二字牵动无数人的心弦,每年近110万肺癌新发病例的统计数据,让结节防治成为关乎公众健康的重要议题。在这场守护健康的“破结”之战中,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以下简称“山一大一附院”)肿瘤中心主任叶欣及其团队,以微波消融为代表的微创技术为利器,以科学认知为基石,不仅驱散了“谈结色变”的焦虑,更将中国结节诊疗技术推向国际前沿,为全球患者点亮健康希望。
“八月十五吃实心大月饼”
一段顺口溜帮你读懂肺结节,走出诊疗“迷局”
“医生,我这肺里的结节3毫米了,要不要手术?会不会癌变呀?”在山一大一附院叶欣主任的门诊,这样因结节而焦虑不安的患者,几乎每天都会遇到很多。
近年来,随着公众查体意识的提升,大量CT检查让肺结节、甲状腺结节等检出率大幅上升,约50%的人做CT会发现肺结节,甲状腺结节的检出率也不相上下。但叶欣强调:“查出结节不必恐慌,99%的肺结节都是良性的,只有约1%是恶性的,而且多数恶性的磨玻璃结节样肺癌发展很缓慢,就像‘懒癌’一样,几年内可能都没什么变化。”
可现实中,人们对结节的认知存在诸多偏差。有人一发现肺结节,就立马买一堆抗生素吃;有人为了紧盯结节变化,一个月就做一次CT;还有人不管结节大小、性质,一心想开刀切除,甚至大量服用各种中药……
针对这些常见误区,叶欣给出“五不要”原则:不要盲目用抗生素(多数结节与炎症无关)、不要频繁做CT(过度辐射有害)、不要急于开刀(小于8毫米多需观察)、不要滥用中药(可能出现中药的副作用或延误治疗)、不要过度焦虑(情绪影响免疫力)。
“随访是结节管理的核心环节,绝不能掉以轻心。”叶欣给出了简单明了的随访标准:8毫米以下的结节,每年纳入常规体检即可;10毫米左右的结节建议9至12个月复查一次;15毫米的结节则要缩短至3至6个月复查一次。
为让大众能轻松掌握结节处理原则,叶欣还提炼出“八月十五吃实心大月饼”的顺口溜——“八月”就是8毫米的结节需提高警惕,“十五”就是15毫米的结节需要干预,“吃实心大月饼”就是在随访过程中结节出现内部“实”性成分增多、结节变“大”等情况时极有可能是恶性的表现,应及时干预,可采用手术切除或消融等微创技术进行治疗。
为破除“谈结色变”的认知误区,叶欣团队持续开展科普工作:编写3本结节诊疗教科书作为行业规范,十年间培养12000余名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常态化科普、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让“结节不等于癌症”的科学理念深入人心,引导公众理性对待结节问题。
“一根针”的革命
8分钟显“超微创”力量,微波消融改写结节治疗格局
“传统手术要开胸,恢复至少需要半个月;现在一根针就能解决,术后2天就能出院。”叶欣拿起一根直径仅3毫米的消融针,向记者展示这项“超微创手术”的奥秘。
“消融手术就像在针尖上跳舞,既要精准清除病灶,又得保护好周围正常组织。”山一大一附院CT室里,叶欣的话音刚落,一场微波消融手术便已展开。
CT显示屏上,患者右肺下叶1.5×1.2厘米的磨玻璃结节病灶清晰可见,如隐匿的“定时炸弹”。患者取俯卧位,背部穿刺点定位后,消毒、铺巾、局麻一气呵成。叶欣手持消融天线,在CT实时引导下精准穿刺至瘤体底部,同时用活检针取病灶组织送病理检查。
“40瓦功率,开始消融。”指令下达,计时器应声启动。4分钟后微调针位,再消融4分钟—8分钟。精准操作间,团队全程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术毕拔针,叶欣查看影像确认:“病灶完全覆盖,手术成功。”这短短8分钟的超微创治疗,为晚期癌症患者带来了新的生命希望。
“微波消融技术的原理通俗而精准,在CT引导下,将一个微型‘微波炉’通过穿刺植入到肿瘤部位,通过‘微波炉’的高温效应将病灶‘烧死’。待肿瘤组织坏死吸收后,不仅能像‘小肺炎’愈合般完成修复,还能刺激机体免疫功能发挥抗肿瘤作用。”叶欣介绍,对于小于3厘米的肺癌,微波消融的五年生存率超过70%,复发率低于10%,疗效与手术不相上下,且复发后可再次消融,并发症可控。
相较于传统手术,微波消融的优势堪称“碾压级”。叶欣介绍,这项超微创技术有着明确的“321标准”,也就是说手术约30分钟完成,患者手术后仅需住院2晚,1周即可恢复,1个月后完全回归正常生活。而且,最令人称奇的是,3毫米的穿刺针眼愈合后几乎不留疤痕,创伤程度远小于传统手术。
“消融技术自2000年发展至今,已十分成熟。尤其是微波消融技术在肺癌及肺部磨玻璃结节治疗领域,咱们国家的技术不是跟跑、不是伴跑,而是领跑。尤其在山东,这项技术的应用水平已位居国际前列,成为肿瘤微创治疗的重要突破。业内有句话:世界微波消融看中国,肺癌微波消融看山东”。叶欣介绍,这种“微创+高效”的特点,让越来越多患者告别“开刀恐惧”。
“8分钟”的“国际回响”
从技术输出到标准制定,从山东标杆到全球共享
“同样的8分钟,已在‘国际生命通道’上写下无数健康答案。”一个多月前,山一大一附院的手术室里,蒙古国患者接受的正是同款微波消融手术——8分钟精准灭活右肺转移瘤,术后第四天,这位患者便带着叶欣赠送的寓意平安健康的“泰山宝葫芦”顺利出院。临行时,患者紧握叶欣的手反复道谢,这已是该院第二次为蒙古国患者成功实施肺部消融手术,跨越国界的信任,源于技术的硬实力。
这项被蒙古国专家称为“魔术”的技术,背后是山东在结节诊疗领域的绝对领先,叶欣团队让这项技术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年完成肺结节消融1200多例,占全省1/3以上,全国领先;牵头制定国内全部行业指南,发表180篇国际高影响力论文,为全球提供“中国方案”;十年间培养12000余名专业技术人才,编写3本教科书成为行业规范——“世界微波看中国,肺癌微波消融看山东”的业内共识,由此奠定。
技术的辐射力不止于肺癌。在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等实体肿瘤治疗中,微波消融同样表现亮眼:对小于1厘米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疗效与手术完全相当;对无法手术的高龄患者,3毫米的针眼就能替代开刀创伤。如今,山一大一附院作为中国-蒙古国微波消融治疗肿瘤培训基地,已开始接收蒙古国立癌症中心的进修医师,让“山东技术”通过“一带一路”惠及更多国家。
从“微创”到“智能”,这门“针”功夫仍在升级。在山一大一附院智能手术室,介入导航机器人正大显身手:放大10倍的视野、0.1毫米的穿刺精度,让刁钻位置的小结节无所遁形。
从为蒙古国患者跨国救治,到制定行业指南;从“一根针”解决大问题,到智能手术机器人——山一大一附院的探索,不仅破解了结节治疗的技术难题,更用人文关怀解开了患者的“心结”。正如叶欣所说:“最好的治疗,不仅要消除病灶,更要让患者带着信心回归生活。”
如今,这门“针”尖上的技术,正从山东走向全国、迈向国际,用“微创”的力量守护更多生命,用跨越国界的情谊续写健康篇章。
作者: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吕娜 通讯员:毛瑞锋   编辑:田艳敏 值班主任:颜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