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管里的“小气泡”会致命吗?专家告诉您

2025-08-11 18:45:26

来源: 舜网

责任编辑:颜甲

  在医院的输液室里,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患者或家属紧盯着输液管,一旦发现有小气泡出现,便瞬间紧张起来,甚至大声呼喊护士,要求立即处理,仿佛这些小气泡是随时会引爆的“炸弹”。“输液管里进空气会死人”的说法,就像一个阴影,笼罩在每一个输液者的心头。但这个流传甚广的传言,究竟是确有其事,还是过度恐慌?今天,山大附属儿童医院专家就带我们深入探究,揭开输液管里小气泡的神秘面纱。

  输液小气泡,真有那么可怕?

  很多人对输液时的小气泡充满恐惧,源于内心深处对空气进入血管的担忧。想象一下,透明的输液管中,几个小气泡慢悠悠地随着药液向下移动,这种情景总会让人心里发毛,觉得它们一旦进入血管,就会带来难以挽回的后果。不少人甚至笃定,只要有空气进入血管,死亡就会接踵而至,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实际上,人体的血管系统是一个极为复杂且精妙的循环网络,绝非我们想象中那般脆弱。当输液管里偶尔出现一两个小气泡并进入血管后,它们并不会如脱缰野马般肆意破坏。在强大的心脏泵力作用下,这些微小气泡会迅速被血液裹挟,朝着肺部奔去。而肺部,就如同一个天然的“过滤器”,会将这些小气泡拦截,并通过呼吸将其排出体外。所以,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小气泡并不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实质性的伤害。

  科学依据:多少空气才会致命?

  医学研究为我们揭示了空气进入血管后产生危害的具体情况。一般而言,对于成年人来说,需要大约100到300毫升的空气在短时间内快速进入静脉,才可能引发严重的空气栓塞,进而危及生命。而我们在输液过程中看到的那些小气泡,体积往往连1毫升都不到,与致命剂量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从气体进入人体的原理来看,当空气进入血管,如果速度足够慢,每分钟每千克体重小于0.02ml时,血管中只会产生少量的微泡。以一个体重50kg的人为例,只要每分钟进入血管的空气小于1ml,身体就能够从容应对,不会出现任何异常。只有当进入速度急剧增加,每分钟达到20ml时,才有可能出现静脉压升高等危险状况;而当每分钟进入量达到100ml以上,才可能导致足以致命的严重后果。在正常输液过程中,小气泡进入血管的速度和量远远达不到这些危险阈值,所以,我们真的不必谈“泡”色变。

  医护排气操作:严谨背后的考量

  既然少量空气进入血管一般不会造成严重后果,那为什么护士在给患者输液前,总是会小心翼翼地仔细检查输液管,想尽办法排出每一个气泡呢?

  这背后其实有着多方面的考量。首先,这是医疗行业长期以来形成的严格规范,目的就是为了最大程度确保输液过程的安全,将任何可能存在的风险扼杀在摇篮里。虽然小气泡通常不会致命,但如果输液过程中,输液管里积累了大量气泡,无疑会大大增加空气进入血管的概率,一旦超过身体的承受能力,危险就可能降临。

  其次,大气泡即使不会直接致命,也可能给患者带来不适。当较大的气泡进入血管,患者可能会明显感觉到胸闷、心悸,尤其是对于那些心脏功能本身就较弱的患者来说,这种不适可能会更加明显,甚至可能引发一些不必要的恐慌和心理压力。所以,医护人员的严谨操作,既是对患者负责,也是保障医疗过程顺利进行的必要措施。

  如何正确应对输液小气泡?

  对于患者和家属来说,在输液过程中,如果发现输液管里有小气泡,完全没必要惊慌失措。一般情况下,现代医院使用的输液器都具备一定的过滤功能,能够有效阻挡较大气泡进入血管。如果看到少量小气泡,它们大概率会在到达针头之前就被输液器过滤掉,或者随着血液流动被身体自然处理。

  当然,如果实在不放心,或者看到气泡较多、较大,可以及时呼叫护士。护士有着专业的处理经验,他们可能会通过轻轻弹动输液管,让气泡聚集到墨菲滴管(输液管中间那个鼓起的小圆柱)中,再通过特定操作将其排出;如果气泡情况比较特殊,护士也会根据实际情况,考虑更换输液器等措施。

  在输液结束时,如果没有及时呼叫护士,也不要自行拔掉针头或者试图处理输液管。正常情况下,当药液输完,输液管内压力与血管内压力达到平衡,血液会出现少量回流,此时空气很难进入血管。静静等待护士前来处理,才是最安全、最正确的做法。

  总之,输液管里的小气泡,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可怕,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会对我们的生命构成威胁。但在医疗过程中,任何细节都不容忽视,关注输液安全,积极与医护人员沟通,是我们每一个患者应有的态度。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让大家对输液小气泡有更科学、更理性的认识,不再被传言误导,安心接受治疗。

作者:李昆壕   编辑:颜甲   值班主任:颜甲

资讯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