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赋能精准医疗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骨关节科:AI+3D打印引领关节置换进入精准化时代
编者按:由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与舜网联合推出的《医路正青春》系列微视频正式上线!该系列以青年医生的视角,记录他们在医学之路上的成长与坚守,展现新时代医者的责任与热血。从无影灯下的精准操作,到病床前的温情守护,镜头定格的是青春的奋斗与初心的执守。本期推出《从“经验”到“智能”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骨关节科:AI+3D打印引领关节置换进入精准化时代》。
在医疗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人工智能(AI)与3D打印等前沿技术的应用,正为骨关节疾病的诊疗带来革命性变革。作为国内知名的骨关节科中心,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骨关节科在机器人辅助手术、3D打印定制假体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患者慕名而来。近日,我们专访了该院骨关节科副主任医师满振涛,深入了解该科室在人工智能辅助关节置换、复杂病例救治及未来发展方向上的探索与成就。
AI+3D打印:让复杂关节手术更精准、更高效
“我们科室已广泛开展人工智能技术辅助人工关节置换,包括机器人辅助手术、3D打印金属垫块和定制假体等,使以往难以完成的复杂手术变得可靠且高效。”满振涛介绍道。
以3D打印技术为例,山东省立医院骨关节科在复杂髋膝关节翻修术中,通过个性化定制金属垫块和假体,为严重骨缺损患者提供了更精准的解决方案。此外,机器人辅助手术的引入,使关节置换从传统的经验医学迈向数字化、精准化、可视化,大幅提升了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康复速度。满振涛表示,随着床位的增加,科室将服务更多患者,让先进技术惠及更多人。
挑战罕见病:多学科协作攻克疑难病例
在满振涛的从医生涯中,一个特殊病例让他印象深刻。一位患有低磷软骨病的患者,在外院经历髋关节置换失败后,来到山东省立医院求医。
“该患者从1993年起就饱受髋关节疼痛困扰,2013年在外院进行全髋关节置换后仍疗效不佳。”满振涛回忆道。经过详细检查,团队发现患者存在严重骨质疏松,怀疑其患有代谢性疾病。通过调阅患者近30年的病历,并结合内分泌科的多次会诊,最终确诊为“肿瘤源性低磷软骨病”——一种极为罕见的疾病。
“我们在患者足底发现了一个仅1.5厘米的肿瘤,正是它导致血磷异常和骨质疏松。”满振涛介绍,团队联合手足外科切除了肿瘤,待患者骨质恢复后,再成功实施髋关节翻修术。这一病例不仅让患者重获健康,还荣获中华骨与骨关节科杂志“金手奖”全国病例大赛二等奖,彰显了团队在疑难关节疾病诊治上的卓越实力。
临床、科研、教学并重:培养未来骨科中坚力量
作为科室骨干,满振涛特别强调年轻医生的全面发展。“临床、科研、教学缺一不可。临床是根本,科研解决未知难题,教学则实现学术传承。”
他介绍,山东省立医院骨关节科近年来在科研方面持续突破。例如,在人工智能和个性化手术领域,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适配定制式人工膝关节激光增材制造应用示范。该技术通过AI分析患者膝关节参数,定制专属假体和手术方案,实现更短的手术时间、更好的术后功能及更快的康复速度。
未来方向:智能化、个性化、微创化
人工智能化、个性化和微创化将是骨关节科的未来发展方向。省立医院骨关节科已配备髋膝关节置换机器人系统,实现手术的人工智能化;并在个性化假体定制领域保持全国领先,实现个性化诊疗;未来将继续推动微创化精准医疗。
满振涛表示“将全力开展直接前入路(DAA)全髋关节置换术,进一步减少手术创伤,加速患者康复”。在他看来,医疗技术的进步最终目标是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看到患者摆脱疼痛,恢复正常生活,是对医护人员的最大鼓励。
山东省立医院骨关节科正以创新技术为引擎,以患者需求为导向,在国内关节外科领域树立标杆,为更多骨关节疾病患者带来新生。
作者:刘红霞、冯营、孟坤 美编:邵倚天 通讯员:卢骁   编辑:田艳敏 值班主任:刘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