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反复腹泻、腹痛还发烧?别再误当肠胃炎
当孩子出现反复腹泻、腹痛,甚至发烧时,家长们常会想到肠胃炎、消化不良,但有一种隐藏在肠道里的“捣蛋鬼”——艰难梭菌,可能正在悄悄作祟。尤其是长期用抗生素的孩子,更容易被它盯上。今天就来聊聊儿童艰难梭菌感染的那些事,帮家长们早发现、早应对。
艰难梭菌是一种厌氧细菌,听起来很“陌生”,但其实它在自然界中很常见,土壤、水、动物粪便里都可能有它的踪迹。
对健康孩子来说,肠道里的“好细菌”(比如乳酸菌)会形成一道“防护墙”,让艰难梭菌“安分守己”,不会引发问题。可当这道“防护墙”被破坏时,麻烦就来了,最常见的原因是滥用抗生素:抗生素在杀死有害菌的同时,也会“误伤”肠道里的好细菌。一旦好细菌减少,艰难梭菌就会趁机大量繁殖,释放毒素,刺激肠道黏膜,引发炎症。
其他风险因素还有患严重的基础疾病(如恶性肿瘤、免疫缺陷病、囊性纤维化)、应用质子泵抑制剂、免疫抑制剂等,长期住院或频繁接触医院环境的孩子,感染风险也会升高。
使用抗生素儿童更易感染
症状轻的可能只是“拉肚子”,重的会让肠道发炎,甚至出现危险,家长可以从这几点观察。
典型症状:频繁腹泻(每天3次以上,持续2天以上),大便多为稀水样或糊状,可能伴有腹痛、腹胀、发烧(38℃左右,严重时更高)。
需要警惕的情况:如果孩子腹泻时出现血便、频繁呕吐、精神萎靡、尿量减少(脱水信号),可能是病情加重的表现,要立刻就医。
特别提醒:如果孩子最近应用抗生素(尤其是头孢类、克林霉素等),停药后出现腹泻,一定要告诉医生这个情况,帮助快速判断。
结合孩子的症状,通过大便检查、严重情况做肠镜等检查方法,确认“真凶”后可有效对症进行以下治疗。
停用“可疑”抗生素:如果是抗生素引起的,医生会先停用或换用对肠道菌群影响小的抗生素,给好细菌“恢复元气”的机会。
针对性用药:确诊后,医生会开专门对抗艰难梭菌的药物(比如甲硝唑、万古霉素等),这些药能精准抑制艰难梭菌,同时尽量减少对好细菌的伤害。
严重情况需住院:如果孩子出现脱水、高烧不退或肠道严重炎症,可能需要住院治疗,通过输液补充水分和营养,同时密切监测病情。
补充益生菌:在儿科医生指导下应用益生菌,帮助恢复肠道菌群平衡。
粪菌移植:如果孩子出现反复艰难梭菌感染(如治疗后复发2次及以上)或常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需考虑粪菌移植。
滥用止泻药会打乱菌群平衡
别把抗生素当“万能药”。感冒、发烧大多是病毒引起的,不需要用抗生素,别强求医生开;必须用抗生素时,严格按医生的剂量和疗程吃,不擅自加量、减量或停药。
保护孩子的肠道好细菌。日常让孩子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比如全麦面包、新鲜蔬果),帮好细菌“安家”;不滥用止泻药或清热解毒药,这些可能打乱肠道菌群平衡。
注意卫生,减少接触机会。勤给孩子洗手(尤其是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用肥皂和流动水冲洗至少20秒;孩子的餐具、玩具要定期清洗消毒,避免接触被粪便污染的环境。
儿童艰难梭菌感染只要发现及时、治疗规范,大多数都能痊愈。家长不要忽视“抗生素后腹泻”的信号,多留意孩子的大便情况,有异常及时就医,就能让这“肠道不速之客”早日退场,让孩子的肠道重新回到“和平状态”。
(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 苏珊 通讯员 薛宁 韩秀新)
编辑:刘克 值班主任:李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