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儿童多动、抽动,中医有妙招——谈“针”色变,扒一扒“耳针、埋针、针灸”的神秘面纱

2025-02-11 10:16:47

来源: 舜网

责任编辑:李欢

  几年来,儿童抽动、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家长为此焦虑不已,除了已知的药物治疗、执行功能训练及行为干预等,博大精深的祖国医学还有很多方法,其中“针法”是不可少的一项。

  谈“针”色变,家长首先的反应是恐惧、排斥。大人尚且对“针”都会瑟瑟发抖,何况是小孩子呢?其实此“针”非彼“针”也,其中不光包括我们传统意义上的针刺,还有耳针、埋针、皮内针等,这些方法治疗效果好、安全性高、疼痛小。下面就让我们揭开这些“针”的神秘面纱!

  首先:耳针

  中医认为,耳部与脏腑经络有密切的联系,人的脏腑器官及身体部位在耳朵上都可以找到对应的穴位,在相应的耳穴上应用压丸、磁珠等,经过按压、按摩,可以疏通经络、调理脏腑气血、促进机体阴阳平衡,达到治病防病的目的,这就叫“耳针”。

  其次:埋针

  埋针!听着就有些吓人,那我们就慢慢揭秘:埋针,又叫揿针、皮内针。为避免儿童对针具的恐惧,我们称之为“小粘贴”。由透气胶布、揿针针体组成,揿针针体有一个针座和一个非常细小的针尖,整体看像一个小图钉。将揿针刺入并固定在腧穴部位,通过针尖弱而较长的时间刺激,激发经络、穴位经气,起到疏通经络、调理阴阳、促进脏腑气血的作用,从而防治疾病。这种治疗手段实际上是采取了针灸的原理,但又解决了儿童对“长针(也就是针灸针)”的恐惧,使孩子和家长更容易接受。

  最后:针灸

  很多家长可能会问,孩子能针灸吗?

  小儿是可以针灸的。

  首先,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其生理特性为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所以小儿对经络穴位的刺激相比成人也会更敏感。而且在给小儿针刺时,选择短针、细针,同时手法操作轻微,另外在针刺治疗时,也会耐心安抚,缓解小儿及家长的恐惧心理;同时尽量减少留针时间,取穴少而精,且进针速度快,降低进针时的疼痛,减少不必要的恐惧,可以增加针灸治疗的连续性。对于年龄偏大一点的孩子,能克服畏针情绪,还是推荐配合进行针灸治疗,效果更好。

  上面这些治疗方法,对神经发育性疾病,尤其是抽动症、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睡眠障碍、情绪障碍、语言发育迟缓、发育落后、孤独症等有着很好的治疗效果。

  如果您家孩子又以上方面的问题,可以带孩子到医院就诊。由医师明确诊断后,可行耳穴和埋针等中医方面的治疗。

作者:李昆壕   编辑:李欢   值班主任:李欢

资讯排行